第 48 章:大学破唯论
深秋的梧桐叶,打着旋儿落在江城科技大学行政楼前的台阶上。我熟识的林薇踩着那片枯黄,心里也跟着泛起一阵涩意。她攥着刚从人事处拿到的《教师岗位考核新细则(试行)》,指尖几乎要嵌进纸页里 ,“年度需提交 1 篇 B 刊及以上论文作为学术代表作,或等同于该级别之成果(如国家级课题结题、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500 万以上横向经费到账、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等),其余成果不计入考核”。
“不计入……”林薇轻声呢喃着,仿佛这三个字有千斤重,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的目光有些迷茫,脑海中不断闪现着各种画面。
她的眼前突然浮现出自己抽屉里那叠厚厚的普刊录用通知,每一张都代表着她在学术道路上的辛勤付出和努力。然而,这些成果在某些人眼中却似乎微不足道,甚至可以被轻易地“不计入”。
接着,她又想起了学生们围着她询问的场景:“林老师,下周的《现当代文学思潮》还能按时上吗?”学生们充满期待的眼神让她感到既欣慰又压力倍增。作为一名教师,她肩负着传授知识和引导学生的责任,但如今,她却对自己是否能够履行这份职责产生了怀疑。
林薇是文学院的副教授,主攻晚清女性文学。这个领域虽然小众且冷门,但她却对其充满了热情和执着。为了在这个领域取得一些成果,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然而,现实却给了她沉重的一击——发一篇核心扩展版论文,都需要耗费她大半年的心血。
一、钻石与石头的荒诞隐喻
“林老师,您也刚从‘上面’下来?” 身后传来沙哑的嗓音,是历史系的老教授周明远。他头发花白,镜片后的眼睛里布满了红血丝,手里同样捏着一份新细则,边缘已经被搓得发软。
“周教授,您说…… 这‘破五唯’,怎么就破成了这样?” 林薇侧过身,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疲惫,“以前每年还能靠几篇普刊、带几个学生课题凑凑考核分,现在倒好,直接要‘钻石’了。我们这些采惯了‘石头’的,上哪儿一年刨一颗一克拉的钻石去?”
周明远苦笑一声,把细则往石桌上一摊,指着 “500 万以上横向经费” 那栏:“我研究宋元思想史的,您说我上哪儿给学校拉500 万的横向?总不能让我去跟横店谈‘宋代宫廷礼仪复原项目’吧?” 他顿了顿,忽然压低声音,“昨天碰到经管院的小郑了,那小伙子精明能干,往年考核都是优秀。现在呢?据说为了冲一篇 SSCI 顶刊,把老婆孩子送去了丈母娘家,自己在实验室旁边租了个隔间,一天只睡四个小时…… 就这,还不知道能不能中。”
林薇的心沉了下去。她想起上个月学院例会上,院长欲言又止的模样:“上面说了,要‘破唯’,但也要‘出成果’。咱们明德,得在‘高质量发展’上树标杆……” 当时她还以为是场虚惊,直到今天拿到这份细则,才明白 “标杆” 二字背后的重量,是要把无数像她、像周明远、像小郑这样的老师,往一条更窄的路上逼。
二、诺贝尔奖与十年冷板凳
“要说标杆,东京大学那才叫真标杆。” 周明远突然来了精神,从随身布包里掏出本磨损的《世界名校启示录》,翻到某一页指给林薇看,“您瞧,东京大学有位教授,十年没发一篇论文,就闷头搞研究,最后拿了诺贝尔奖。人家学校十年里没动他一根手指头,既没解聘也没降职。这种事,在咱们这儿……”
他话到嘴边,却突然止住,似乎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然而,林薇却心如明镜,她自然明白他未说出口的意思。
江城科技大学的考核制度可谓是“动态”的,这意味着不仅要关注过去的成果,更要注重当下的表现。十年不发表论文?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哪怕只是一年未能达到要求,后果都不堪设想。绩效工资被扣发、职称评定被暂缓,这些都还算是轻的,更可怕的是那一直流传着的末尾淘汰的传言。
“周教授,您说咱们缺的是研究能力吗?”林薇的目光缓缓移向行政楼那巍峨的轮廓,仿佛那座建筑能给她一个答案。她的声音中透着一丝无奈和困惑,既像是在询问周教授,又仿佛是在自言自语。
她想起了自己带的研究生小苏,那个为了撰写一篇关于秋瑾女性意识的论文,不辞辛劳地在档案馆里泡了整整三个月的学生。小苏将民国时期的报纸微缩胶卷一卷卷地仔细翻阅,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最终好不容易完成了论文,并投稿到一个核心期刊。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初审的结果竟然是“选题过于冷僻,缺乏现实意义”,直接将小苏的心血毙掉。可林薇心里清楚,小苏的论文逻辑严密,史料扎实,绝对是一篇优秀的学术作品。
周明远叹了口气,拍了拍她的肩膀:“小林啊,你还年轻,没经历过以前的日子。” 他眼神飘向远方,“我刚留校那会儿,考核没这么‘精细化’。大家凭良心做学问,有人十年磨一剑写出部传世专著,有人年年有小成果但不惊人,可学院里的氛围,是真的‘润物细无声’。现在倒好,工业社会那套 KPI,把大学也变成了流水线工厂。”
就在两人交谈之际,突然传来一阵刺耳的刹车声,一辆黑色轿车如同一道黑色闪电般疾驰而来,然后“吱呀”一声稳稳地停在了台阶下。
车门缓缓打开,一个身着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男人从车上走了下来。他步伐矫健,步履匆匆,仿佛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在等待着他去处理。
这个男人正是人文社科处的王处长。他的出现引起了林薇和周明远的注意,两人不约而同地看向他。
王处长面带微笑,快步走上前来。当他的目光与林薇和周明远交汇时,脸上立刻浮现出一种公式化的笑容,显得有些生硬和不自然。
“周教授,林老师,你们好啊!”王处长热情地打招呼道,“新的细则你们都看了吧?这可是为了响应国家‘破五唯’的号召啊,咱们得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努力啊!”
周明远见状,连忙向前迈了一步,语气恳切地说道:“王处长,我明白高质量发展是好事,但也得根据学科特点来制定政策吧?像我们历史、文学这些基础学科,本身就出成果比较慢,您这一下子把门槛抬高到 B 刊,这不是逼着大家要么去造假,要么就直接躺平吗?”
王处长原本脸上挂着的笑容逐渐变得有些僵硬,他轻轻推了推眼镜,似乎想要掩饰一下自己的尴尬。缓了一口气后,他继续说道:“周教授,您这样说可就有点片面了。学校的决策也是从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的,您想想看,那些顶尖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顶尖,不都是靠着一项项顶尖的科研成果支撑起来的吗?”
他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接着说:“而且,咱们的细则里不是也写得很清楚嘛,‘或等同于该级别之成果’,也就是说,您要是能拿到一个国家级的教学成果奖,那同样也是符合要求的呀。”
听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这几个字,一直没有说话的林薇终于忍不住插嘴道:“王处长,您可能不太了解这个奖的评选难度吧?要想获得这个奖,需要经历多少繁琐的流程,耗费多少心血啊!我们每年光是本科教学的工作量就已经快要把我们压垮了,哪里还有多余的精力去搞这些呢?”
王处长显然对林薇的打断有些不满,他皱了皱眉,然后用一种略带官腔的语气说道:“所以说啊,这就是对大家的一种考验嘛!时代在不断发展,我们做老师的也不能固步自封,得与时俱进才行啊!”
说完,他看了看手表,似乎想起了还有其他事情要忙,便匆匆站起身来,说道:“好了,我还有个会要开,就先不跟你们多说了。”说罢,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房间。
轿车扬尘而去,留下林薇和周明远站在原地,被风吹得浑身发冷。
三、多面开花的荆棘路
回到文学院的办公室,林薇还没坐稳,隔壁的李娜就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李娜是新锐的比较文学学者,脑子活、人脉广,往年考核总能想出些 “新花样”。
“薇薇,你听说了吗?理学院那边更绝!” 李娜往椅子上一坐,抓起林薇桌上的水杯就灌了一大口,“他们新细则里,‘代表作’可以是顶刊论文、国家级课题、发明专利…… 但你知道吗?那个‘发明专利’,还得是‘国家发明’或者‘欧美澳专利’!我们文学院的,这辈子估计都跟这玩意儿不搭边。”
林薇揉了揉太阳穴:“我们院也没好到哪儿去。你看,论文要 B 刊,奖项要省部级以上,课题要国家级,经费要 500 万 +…… 这哪是‘多面开花’,这是每一面都插满了荆棘,让你开不了花!”
“就是说啊!” 李娜把水杯重重放在桌上,“以前‘唯论文’,好歹我们还能靠数量凑一凑,现在倒好,直接要‘精品’了。可精品是那么好出的吗?我有个朋友在出版社,说现在好些老师为了冲 B 刊,稿子写得急功近利,学术深度根本不够,还不是照样被拒?就像那篇报道里说的,某 C 刊一年收 6000 多篇投稿,就发 120 篇,中稿率不足 2%!这哪是发论文,这是中彩票啊!”
林薇想起自己上半年投的那篇关于 “秋瑾与赛珍珠女性叙事比较研究” 的论文,前后改了七稿,找了三位校外专家盲审,最后还是在终审时被以 “选题不够前沿” 为由拒了。她当时躲在教研室哭了一下午,觉得自己耗尽心血的研究,就这么成了废纸。
“李娜,你说…… 咱们会不会也有躺平的那天?” 林薇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茫然。
李娜沉默了片刻,从包里掏出个 U 盘:“我这儿有个选题,关于‘晚清女性翻译与文化传播’的,资料我攒了两年了,一直没敢动笔。要不…… 咱俩合作试试?就算冲不上 B 刊,至少对得起自己做学问的初心。”
看着李娜眼里闪烁的光,林薇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她想起周明远说的东京大学教授,想起那些在考核压力下仍坚持深耕的学者,忽然觉得,或许 “破唯” 的真谛,从来不是用一个更苛刻的标准去替代另一个,而是给教育留一点 “润物细无声” 的空间,给学者留一段 “十年磨一剑” 的时间。
四、梧桐叶落处的微光
傍晚时分,林薇没急着回家,而是去了学校的图书馆。古籍阅览室里,几个学生正围着管理员老师,轻声询问着晚清期刊的馆藏位置。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旧书页特有的油墨香。
她走到自己常坐的那个靠窗位置,坐下,翻开一本泛黄的《妇女时报》。指尖抚过那些百年前的铅字,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恍惚间,她好像看到小苏抱着一摞微缩胶卷,从阅览室另一端走过来,脸上带着发现新史料的惊喜;看到周明远在隔壁的历史文献区,戴着老花镜,一笔一划地做着笔记;看到李娜抱着笔记本电脑,和她讨论着某个翻译文本的细微差异……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一下,是周明远发来的一条信息:“小林,我决定了,明年还申报那个宋元思想史的冷门课题,大不了考核不过,我还有退休金。但学问,不能不做。”
林薇看着信息,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微笑。她回复:“周教授,我和李娜准备合作一个晚清女性文学的课题,慢慢做,不着急。”
发送成功的瞬间,窗外的梧桐叶又落了几片,恰好飘在她的书页上。林薇没有拂去,只是轻轻将那片叶子夹在书里,像是珍藏了一个关于坚守的秘密。
她心里很清楚,大学里面的“破唯论”并没有停止,那些看起来非常严格的考核细则依旧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挂在每个人的头顶上方。然而,在那满地的梧桐落叶之中,在那些古老书籍的字里行间,在学者们相视一笑时所流露出的默契里,总是会有那么一些微弱的光芒,在默默地抵御着工业式 KPI 所带来的侵蚀。
也许,要想重新找回人性化管理的道路还很漫长,人才流失和教学缺位这些问题也绝对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轻易解决的。但是,只要还有人愿意在“采钻石”这样荒诞的要求之下,坚定地选择“采石头”这种脚踏实地的方式;只要还有人愿意在“唯成果”的汹涌浪潮里,毅然决然地守护住“做学问”的那份初心,那么这所大学,这片孕育知识和梦想的肥沃土壤,就永远都不会失去它最为本质、最为纯真的温度。
晚风穿过图书馆的长廊,把梧桐叶的沙沙声送得很远。林薇合上书,站起身,脚步坚定地走向了暮色深处。她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新的挑战依旧会来,但她和那些坚守的人,已然在心里,为教育的 “和风细雨”,撑起了一片小小的、却足够温暖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