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不同的收割方式

想要养出来二茬稻,那就必须留足稻根。

一般是拦腰收割,算算时间,现在是八月末,还没到九月,那就需要多收割一些,所以,位置是从稻穗往下,三分之二的地方,留在田里面的稻根,大概就是一尺来高。

赵清虎拿来竹筛,在上面先放好了绳子。

不是麻绳,就是稻杆。刚刚收割的稻杆,一手拿一把,大概七八根的样子,把两把稻杆挂穗的地方打结,左右一拉,一根“绳子”就出现了,用来捆稻子刚刚好。

“看好了,咱们这水稻只收割一部分,不能齐根收割。”

赵清虎示范,很快竹筛上的水稻就有一捆的量了。

镰刀咬在嘴里面,把水稻打捆好,拍了拍打结的地方,赵清虎满意了,一抬手,直接把捆好的水稻送上了牛车。

“爹,怎么不齐根收啊?”

大郎不解,稻杆收回去,还能当做牲口过冬的口粮,可不兴浪费啊。

“留着我还有用,开始收割吧。”

赵清虎也没过多解释,毕竟,孕育二茬稻这种事情,还是等成功了再说吧,现在提出来,容易引起误会。

而且二茬稻成长周期短,稻谷颗粒细小,亩产少,等上一两月,自然就能看到结果。

这一次,镰刀开锋,家里人全都下田收割了。

不用帮着送水稻,也不用在水田里面脱粒,比收割麦子还轻松。

毕竟,不用把腰彻底弯下去,稍稍弯腰,就能完成收割。

赵清虎在收割的同时,一把一把饱满的水稻捏在手中,脸上除了汗水还有笑容。

这是属于农户的快乐,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耕秋藏,秋天的收获喜悦,是什么都无法比拟的。

一捆捆水稻堆上牛车,这一次,赵清虎没有把水稻运去晒谷场,而是直接运到了自家院子里面。

八亩水田的水稻,他们家院子能晒下。

十几个壮劳力,一天时间,就完成了收割。

收割过后,赵清虎让大郎把田坝缺口全都堵起来,要再次给水田蓄水。

今年老天爷赏饭吃,绿竹村自从开镰之后,连续九天都是晴朗天气。

不仅水稻全部收完了,也晾晒好了。

过筛后,又进扬谷风扇车里面吹走瘪壳的瘪犊子、灰尘后,各家各户的亩产也出来了。

赵清虎佃种的水田一共十二亩,五亩上等水田,七亩中等水田。

上等水田,一共收了三千四百斤稻谷,亩产达到了六百八十斤。

中等水田,一共收了三千六百斤稻谷,亩产达到了五百一十多斤。

这绝对是丰收了,而且,产量惊人。

村里面,不少人家的产量,都是这个水准,有一些勤快些的,侍弄田地精细,产量比赵清虎家的还要多一些。

而上等水田、中等水田,差别的不仅仅是泥土的肥沃程度,还有地理位置,是否容易蓄水等等。

并非一个有机肥,就能弥补所有差距。

自从绿竹村的秋收亩产出来后,王员外就拿着他的算盘珠子,来来回回拨弄。

显然,堆肥的效果是惊人的,水稻增长也在两成左右。

有一些肥料下的多的,更是达到了三成。

大部分中等水田的亩产,达到了往年上等水田的水准。

而上等水田,清一色过了亩产六百斤大关。

要知道,往年哪怕是风调雨顺,上等水田的亩产能突破六百斤大关的,也是寥寥无几。

最后,村里面不少庄稼好手,都来到了赵清虎家。

村长提前都说好了,赵清虎家用新的耕种办法栽种的水稻,称重算亩产的时候,让全村所有当家人都到场看一看。

毕竟,这关系到来年,他们绿竹村要采用何种办法耕种的大事情,不是随随便便几个人拍着脑袋就能确定的,要让所有人亲眼见证,相信了新办法管用,才能推广。

这可是大事情,疏忽不得。

即便是不下地干活的王童生,这一日也来到了赵清虎家的院子里面。

看着一箩筐一箩筐,金灿灿,早就晒干清理好的稻谷,大家都满怀期待。

“村长,人都到了吗?”

“已经全都到齐了,清虎,开始吧。”

“好!”

赵清虎一抬手,大郎他们就开始动了起来。

直接就用箩筐来称重,用的是他们家的大秤,是赵清虎找匠人打造的,花了他五百个铜板,最大能称五百斤。

“起!”

二郎、三郎抬着,大郎拨动秤砣,看秤。

“九十六斤,去皮四斤,九十二斤---”

“九十七斤,去皮四斤,九十三斤---”

“一百零一斤,去皮四斤,九十七斤---”

七亩水稻,一共五千五百六十六斤!

亩产七百九十五斤,而一亩地糯稻,收了六百二十四斤,因为品种不同,糯米的亩产是比正常水稻要少一些的。

“七百九十五斤亩产!”村长再三确认,眼睛一眨不眨看着王童生,似乎是在问他,是不是算错了!

其余村民,一个个呼吸也都厚重了不少。

王童生白眼连翻,“不会错的,七百九十五斤亩产还有多一些,清虎育苗插秧的办法,比老办法好。”

“嘶!”

一时间,人群中是此起彼伏的倒吸冷气之声。

真的多了,赵清虎那八亩田水稻,老农人一看就知道,亩产不会少。

他那水稻田里面的稻穗,比他们家水田里面的都要壮实很多。

而且,水稻整体看上去,也壮实不少。

但是,没人能想到,亩产竟然这么多,七百九十五斤啊,差五斤就是八百斤亩产。

最后几箩筐也上秤了,这是赵清虎多余的秧苗,在竹溪浅滩处插秧的收获。

大概有五分地,而且夏日雨水量大的时候,还被淹没了两次。

好在,洪水来得快去得也快,两三日就退去了,而水稻也长成了,生命力不弱,挺过来了。

收获虽然不多,但是,也有三百一十二斤。

这可是白捡的三百斤粮食啊,毕竟,除了插秧外,他们家也没管过,增肥不用谈,往竹溪施肥,要有多蠢才能干出来?

就因为这五分地的不确定性,赵清虎一家连除草都没有。

就插秧出了力,其余的,都是自然生长,却得到了三百斤粮食!

众人看了,只剩下羡慕了。

关键是,赵清虎家里面,那山坳里面的水田是今年才刚刚开荒的。

三年内,不用上交任何赋税。

收了多少都是他们家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