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隆万盛世 >   1412地理

1412地理

“此事,我们下来再想想,不过收回火器的事儿得抓紧进行。”

魏广德听到谭纶说鸟铳的生产连官军装备都不足,微微点头还是说道:“另外我有个想法,今日请你来,就是想听听你的看法。”

“什么想法?”

谭纶好奇问道。

“我听说火器制造上,有不少残次品,边镇卫所都不愿意接收。

他们需要质量好的火器,还要将官向兵仗局、武库司官员行贿才能获得。”

魏广德一番话出口,谭纶脸色就是微变。

这个弊端他哪里不知道,不管是在闽浙为官还是到了蓟镇,都少不得和南京、京师的这些人打交道。

魏广德戳这话,谭纶也不想遮掩,他也是军户出身,不可能不知道这些,于是苦笑道:“善贷,这些都是老毛病了,就算我执掌兵部,却也没办法革除这些弊政。”

别觉得成为兵部尚书就是兵部老大,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哪里那么简单。

不说别的,葛守礼当初怎么离开的户部,还不是被户部的人架空,被逼走的。

也就是后来高拱翻了身,葛守礼才有回朝的机会。

否则,他的仕途也就止步于此了。谭纶如果革除兵部弊政,或许侍郎、郎中不会说什么,毕竟他们还有辉煌的仕途可以期待,可下面的员外郎、主事就未必了。

其实,明朝很多问题,不是上面的人不知道,而是不敢动。

上层官员有潜规则,下面的人也有,就连海瑞也要收衙门里的福利,这些福利叫真说起来,都是盘剥来的钱财。

只不过不是后世人以为的被当事人揣进自己口袋,而是入了衙门里的小金库,大家平分。

然后,自然就是法不责众。

这种钱拿起来还有个好处,你没法说是贪污,因为钱是进了不见光的公账,大家都分了钱。

一查,就是得罪一个衙门。

海瑞做县官,就是不和其他人一样,编织各种理由加税,摊派也是按照县衙实际需要向下面征收杂税。

但是,他依旧要征收杂税,因为杂税是维持衙门运转必须的东西。

这个规则,他也改变不了。

“我不是说弊政,我是有个想法。”

魏广德看着谭纶,小声说道:“正如你刚才所说,藩国也不是没有见识,他们很可能会对我大明装备的火器感兴趣。

你说着东西卖还是不卖好?

若是卖了,对我大明肯定多少有些影响,可若是不卖,又显得我天朝上国时刻防备他们,怕了他们。

所以我就想,卖。”

在谭纶诧异的眼神里,魏广德继续说道:“卖那些残次品,鸟铳只要保证打响一二十次就够了,然后就炸膛。

如果他们要佛朗机炮,那东西夷人很挑,一般不轻易出手,咱们也卖,也是这类,只能打十来次就报废那种,你看如何?”

“这怕是不妥吧。”

谭纶紧皱眉头说道。

“那些东西,他们拿回去不过就是试放几炮,然后就会贡起来。

真到要大用的时候,那肯定是在战场上,兵荒马乱的,谁知道是不是多放了一点火药炸膛了。”

魏广德继续说道:“就是这个品控问题,必须保证火器能用十五、二十次才行。

若是太次,打两下就炸膛,那就不好解释了。”

魏广德知道明军火器残次品,打两次就报废还伤人,这是早先明军对火器畏之如虎的原因。

边军火器好些,内地卫所根本不敢试炮试铳,就怕炸了伤人。

“真要做着生意?”

谭纶一听,知道魏广德似乎铁了心要赚这个银子。

当然,这个银子不是他私人得,而是朝廷得,相关的衙门也有好处。

重点还是在于品控,质量能不能保住。

“这个,怕是舜卿更有发言权。”

谭纶只能把事儿抛给江治,他是工部尚书,兵仗局不知道,军器局的情况他肯定了解,能不能做出魏广德要的这种火器,只有他能确定。

不过火器质量有好有劣他是知道的,但要精准把控他就不确定了。

“舜卿那里我自然会问,今天主要是想从兵部角度看看,这样是否可行。

这种事儿不能放到明面上说,只能私底下商议。”

魏广德开口说道,他知道事情一旦败露对朝廷声誉的影响。

所以,这件事儿就只能单独和人面对面说,知道怎么操作就行了。

“若是残次火器,对朝廷当然没什么坏处。”

火器若是只能用十来次,这样的东西和烧火棍没区别,谭纶就不认为会对大明有影响。

“只是善贷,真有必要如此吗?”

谭纶倒不是担心火器卖不掉,而是觉得有碍朝廷声誉,有些迟疑。

魏广德轻笑道:“子理兄怕是不知道这火器交易的暴利,自然会这么说。

别的不说,但就说佛朗机炮吧,如果卖给朝鲜或者琉球,按照成本翻十倍卖出去,我觉得都是可行的。”

不过魏广德还是轻视了这个时期倭国大名对火器的热忱,几十年前的大海盗汪直就曾经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军火商人。

他把大明商品卖给夷商,交易的货物中就点名要火绳枪。

因为这东西,他对夷人说是自己用,但实际上不少都被他转手卖给倭国大名,而价格就是直接用他的买价翻十倍。

别看倭国自己的铁匠也能制造铁炮,可那东西也是消耗品,打多了就要报废。

实际上,倭国在十年后建立的最大工坊,也只能做到月产铁炮一百六十支的水平,而大部分中、小工坊,一月仅能造出一、两支铁炮。

魏广德对倭国铁炮不担心,因为他知道只要扼住硝石,就能让倭国的铁炮成为烧火棍。

而要实现这个目的,自然是让东海水师封锁海面就能实现。

不管是谁的船,只要登船检查,禁止携带硝石去倭国。

至于夷人抗议,随他们闹就是了。

鸟铳这东西在大明的造价,谭纶也是知道的,工价银加上铁料大抵也就一两多银子就够了,绝对要不到二两。

因为此时工业尚不发达,用铁的地方少,所以大明不多的铁料完全足够使用。

大明人口基数也大,户籍制度也让大明有充足的匠人队伍,可以快速大量制造火器,这导致大明制造鸟铳的成本极低。

谭纶听到外销鸟铳能卖十多两银子一支,也是有些诧异。

这其中的暴利太恐怖了,多到让他难以想象。

他不知道的是,倭国造一门铁炮的成本,完全可以顶的上一个骑兵从战马到甲胄再到武器全部相加。

也就是,倭国铁炮成本更高,相当于一门铁炮就是一个骑兵的全部装备价值。

“兵部那边我能安抚,应该是可以做的。

我一会儿回去就让下文给各都司,收回那些不堪用的火器。

不过善贷,舜卿那边你也要早点打招呼,说不得还得和内廷里商议此事。”

谭纶松口,出售一些残次品,只要其中能把两三成银子分到兵部,兵部就能用这笔银子做许多大事儿。

“嗯,这事儿我会盯着,很快会有结果。”

没多久,魏广德就起身送谭纶出去,他已经急不可耐想要摸清楚武库司库房里还有多少这样的火器。

实际上这两年不管是兵仗局还是军器局,所制造的火器质量都有提升,魏广德可不会让朝廷砸下大笔真金白银换一堆不能用的火器。

但是在此以前,各衙门制造的残次品都还在,记录上也都是优良品质的火器,只是暂时压仓库里而已。

最起码,蓟镇和辽东、宣府领到的火器,都称得上优良品质,李成梁带去西南的火器,自然也是如此。

没谁敢用项上人头开玩笑,给注定打仗的部队用残次品。

在帮着南海水师清理了战船之后,魏广德又找到处置这些残次品火器的渠道,魏广德自己都觉得不经商真是浪费了。

随后几天,魏广德不断召见工部和兵部的人,了解库存火器的情况。

只不过对于内廷,魏广德还没有接触。

实际上,知道魏广德有打算清理这些火器的人,也只有谭纶和江治二人。

紫禁城,文华殿。

“魏师傅,大伴说你打算带朕去天津看水师大阅?”

今日,又轮到魏广德给小皇帝上课,不过还没开讲,小皇帝朱翊钧已经好奇提问了。

“那陛下是否想去看看水师?”

魏广德笑着问道。

“当然想去看看,朕这么大,还没出过京城。”

朱翊钧一听这话,马上兴奋起来。

“其实去天津,也不算离开京师。”

天津开府是清朝的事儿,明朝这里只是卫所,虽然开埠后商业繁华程度更上一层楼,但属于兵备道管辖,算是半军事化管理。

后世天津的管辖区域,现在大部分被顺天府管辖,少部分被蓟州、河间府和沧州管辖。

“那也不错,我还没出过这么远的门。”

小皇帝显然已经从冯保口中知道天津大阅的消息,而且看样子宫里已经默认了此事。

“对了魏师傅,去天津来回真要走半个月?”

朱翊钧好奇问道。

“京师距离天津二百余里,快马其实一天来回足矣。

只是陛下出行,自然不会如此匆忙,五六天就可以抵达那里。”

魏广德笑道。

“二百余里.五六天.哦,朕知道了,是日行四五十里,也就是行伍一天的行程是吗?”

朱翊钧通晓算术,很快就算出每天要走的路程。

“陛下,臣和你说过,正常行军,一日最多也就是四十里,多了士卒就会疲惫,不利于抵达战场后快速投入作战。

同时,四十里也要大半天时间,大军在外还有扎营防备敌军偷袭,所以一般都不会超过四十里。”

魏广德提醒道。

小皇帝要是让御驾按照五十里一日走路,魏广德怕有人掉队,到时候麻烦的很。

“哦,四十里就四十里。

魏师傅,来回的道路可否多选几条,朕想看看外面是个什么情况。”

小皇帝又提出问题道。

“这个当然可以。”

魏广德想想就答应下来,左右不过多绕行几十里,也就是一两天的功夫。

小皇帝想看看外面,估摸着也是因为没有野营过的关系。

其实就算后世,大部分人也没有野营的经历,也是对此充满好奇的。

让小皇帝感受下,也没什么不好的。

“太好了,那魏师傅,今日讲课可否就讲讲水师的事儿?”

朱翊钧已经化身好奇宝宝,不断提出自己的要求来。

“可以,那今日先讲地理,下一堂课就说鄱阳湖水战。”

魏广德只在片刻间就想好最近两堂课说什么了,把黄海附近地理知识灌输给小皇帝,让他对大海有个了解也不错。

在传统国人的认知里,中国距离倭国最近的或许应该是山东,但实际上最近的应该是上海。

因为地球是椭圆形的星球,而人们接触到的地图大多是平面地图。

因受到质量和引力的影响,地球不断自转,变得不规则。

在我们常见的地图中,我们习惯用二维思维看待地球。

然而,从三维的角度来看,球体的两点与地球中的地心垂直平面形成的弧度是最短的距离,称为“大圆线”。

这种差异,很容易造成认知上的偏差。

这些,还是魏广德早年看过一个关于民航飞机航线规划的节目才知道的。

飞行员使用的是专门的航图,而不是我们平常见到的地图。

于是,魏广德铺开一张宣纸,旁边內侍已经开始磨墨。

等墨汁磨好,魏广德提笔就开始画简图。

其实,文华殿里就有地图,不过那地图不说误差,魏广德第一眼都差点没认出来。

是的,此时大明的世界地图还不是比较接近真实地理位置的《坤舆万国图》,而是洪武年间绘制的《大明混一图》。

在这张地图上,大明已经成了一个方块形状,马来半岛和阿拉伯半岛没了,倒是倭国几乎雄踞大明东部海域,相当之夸张的一张地图。

所以,魏广德当然不会拿出这张地图,那只会让小皇帝受到影响。

先入为主还是很重要的,魏广德可不愿意小皇帝被误导。

提笔在宣纸上,按照记忆,魏广德先确定了大明的山东、松江府和倭国的位置,因为在魏广德记忆力,这几乎就是三个点,构成一个三角形。

当然,在山东和倭国之间还有朝鲜,魏广德也没忘记画出来。

随即,魏广德指着地图给小皇帝说道:“这里是南直隶松江府,也就是这次朝廷决定开海的港口所在。

这里是山东,也就是拱卫朝廷东海水师的驻地”